7月21日中国外三元猪价格止跌回涨
	  2025年7月20日,中国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市场价格止跌回涨,全国均价为 14.47元/公斤,较昨日价格上涨0.04%。养殖端压栏惜售叠加二次育肥进场,导致市场流通量减少。北方高温缓解后,养殖户对后市看涨预期增强,部分集团猪场下旬出栏计划缩减,进一步推升价格。此外,农业农村部新规要求规模场统一备案标准,叠加饲料成本高位回落,政策面为市场提供了稳定预期。随着月末规模场进一步控量及立秋后消费季节性回升,猪价或延续涨势。但产能充足、消费疲软等基本面因素制约猪价大幅上涨。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5年7月20日中国外三元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7月21日中国内三元猪价格继续下跌
	  2025年7月20日,中国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市场均价下跌,全国均价为14.07元/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20%。近日猪价持续走低,降幅不一。集团企业降幅高低均现,出栏量级有所恢复,社会猪源担心后期行情,出栏意愿有所提升,价格走弱。目前天热消费弱,屠企宰量维持低位,部分屠企缩量,对猪价走势不利。短期来看,猪价走势或延续弱势运行。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5年7月20日中国内三元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7月21日中国土杂猪价格止跌回涨
	  2025年7月20日,中国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市场均价止跌回涨,全国均价为13.70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上涨0.02%。养殖端压栏惜售叠加二次育肥进场,导致市场流通量减少。北方高温缓解后,养殖户对后市看涨预期增强,部分集团猪场下旬出栏计划缩减,进一步推升价格。此外,农业农村部新规要求规模场统一备案标准,叠加饲料成本高位回落,政策面为市场提供了稳定预期。随着月末规模场进一步控量及立秋后消费季节性回升,猪价或延续涨势。但产能充足、消费疲软等基本面因素制约猪价大幅上涨。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5年7月20日中国土杂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2025年7月21日中国商品大猪市场行情综述
	  2025年7月20日,中国主流市场出栏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加权日均价较昨日价格下跌,全国生猪出栏加权日均价14.35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01%。近日猪价持续走低,降幅不一。集团企业降幅高低均现,出栏量级有所恢复,社会猪源担心后期行情,出栏意愿有所提升,价格走弱。目前天热消费弱,屠企宰量维持低位,部分屠企缩量,对猪价走势不利。短期来看,猪价走势或延续弱势运行。今日全国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猪均价如下:1) 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14.47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上涨0.04%;2)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4.07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20%;3)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3.70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上涨0.02%。
	图表:2025年7月20日中国出栏商品大猪综合日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2025年7月21日中国仔猪价格统计
	图表:2025年7月20日中国仔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涨涨涨,猪价上涨"无休止"!
	  进入7月末,在生猪方面,近期,国内生猪市场呈现大部拉锯的走势,6月份,由于官方调控,天气炎热,中大猪需求不足,标肥价差收窄,养殖端减重出栏,社会面、集团猪企以及二育认卖积极,主流屠企压价情绪高涨,国内标猪报价跌至6.95元/斤,猪价创下春节后的低值!但是,随着猪价破位下跌,按照往年经验,主流养殖端认为,猪价周期性"拐点"到来,市场看涨情绪转强,进入6月中下旬后,生猪价格稳固回升,月末,集团猪企缩量拉涨,猪价呈现大幅冲高的走势,7月初,标猪报价涨至7.7元/斤,南北多地猪价呈现"破7入8"的局面!
	  可惜,猪价上涨盛极而衰,虽然,市场看涨7-8月份猪价前景,但是,碍于今年副高提前北抬,伏天未到,高温持续蔓延,需求跟进缺乏利好,养殖端逢高出栏意愿转强,生猪价格快速下降,此前,标猪报价跌至7.12元/斤,猪价即将触底7元/斤!
	  不过,昨日,生猪市场情绪转强,市场看涨积极性明显增加,主流观点认为,猪价底部支撑转强!一方面,进入7月下旬,本月,集团猪企出栏计划或将逐步完成,集团猪企增量意愿或将减弱,部分头部猪企或有缩量拉涨的心态;另一方面,市场二育现象再次增多,北方多地标猪不及7元/斤,二育对于中秋国庆假期前看涨心态尚存,二育对于标猪承接积极性有所增加!
	  然而,从最新反馈了解,今天,猪价上涨不及预期,河南地区养殖端转而增量出栏,报价呈现偏稳的局面,南北地区,主流散户猪场报价以弱稳偏强为主,猪价涨幅不及预期!不过,市场存在一定二育现象,这对标猪市场有一定支撑!
	  据数据显示,受屠企调价,预计,7月21日,猪价以温和上涨为主,外三元标猪报价在14.4元/公斤,上涨0.08元,后市关注集团猪企出栏节奏的变化!
	
	火力全开,猪价"插翅"上涨!
	  生猪市场,6月份,猪价冲低反弹,生猪均价触底13.91元/公斤后,价格逐步回升,尤其是,7月初,猪价创下阶段性高达,标猪报价涨至15.4元/公斤!阶段性猪价上涨10.7%!然而,猪价短暂触及高点后,最近半月时间,猪价呈现阴跌走势,价格重心回落至14.24元/公斤,虽然,猪价尚未触及上月低值,但是,涨幅基本降下来了,尤其是,在西南以及西北地区,标猪报价重返"6元时代",高价地区,猪价普遍降入"7元时代"!
	
	  关于猪价下降的逻辑,最近,笔者多次分析,市场呈现产销错配的局面,供需双减的基本面下,需求跟进不足,凸显了供应过剩的压力,支撑了猪价偏弱运行!
	  在供应方面,按照去年母猪存栏变化,理论今年三季度生猪供应产能处于兑现阶段!虽然,受6月集团猪企超量出栏,本月,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减少!但是,由于散户以及二育猪源供应充足,且,高温天气,猪场疫病风险较高,市场对于肥猪需求不足,而生猪育肥增重难度也增加,这刺激养殖端加快出栏,生猪供应实际较为宽松!
	  在需求方面,本月,消费需求处于季节性淡季,天气炎热,高温蔓延,居民消费习惯变化,替代消费增加,尤其是,鸡蛋价格走低,禽肉消费性价比提升,鲜品猪肉购销转差!且,本月初,学生放假,食堂采购量下降,城市批发市场白条购销冷清,商贩以减量稳价为主!主流屠宰场白条出厂难度较大,为了减少被动入库,屠企缩量开工,本月,样本屠企开工率普遍在25-26%左右,需求承接维持低迷的局面!
	  因此,在供需博弈下,近期,猪价快速下跌!但是,理性来看,由于猪价重心下移,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减少,尤其是,月末在即,规模猪企进一步增量出栏积极性减弱,市场抗价情绪升温,低价猪源认卖减少,市场标猪流通收窄!而受二育逢低入场增多,截留部分适重标猪,这进一步增加了屠企收猪难度,支撑了猪价偏强运行!
	  因此,受供需博弈,预计,7月21日,外三元瘦肉型标猪价格,出栏均价在14.4元/公斤,后市关注集团猪企出栏节奏的变化!
	统计局生猪数据:市场背后的真相与趋势
	  上半年生猪数据全景展现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半年度经济数据,清晰呈现了生猪行业的发展态势。上半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达4843万吨,同比增长2.8%。其中,猪肉产量增长1.3%,牛肉产量增长4.5%,禽肉产量增长7.4%,羊肉产量下降4.6%;牛奶产量增长0.5%,禽蛋产量增长1.5%。
	 
	  在生猪养殖关键指标方面,二季度末,生猪存栏量为42447万头,同比增长2.2%;上半年生猪出栏量达36619万头,增长0.6%。这些数据表明,上半年生猪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存栏量和出栏量的增长,反映出市场供应稳定,为整个肉类市场的稳定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存栏数据解读:去产能的迷局
	 
	  在生猪产业发展进程中,存栏数据是反映行业动态的关键指标。今年一季度末,生猪存栏环比下降2.4%,乍看之下,似乎预示着行业去产能进程已经开启。但深入分析后发现,与往年同期一季度降幅相比,今年环比降幅明显偏小,这表明行业整体去产能进度较为缓慢。
	 
	  究其原因,成本与利润的微妙平衡起到关键作用。当前,养猪行业仍处于盈利状态,这与养殖成本下降密切相关。随着养殖技术进步、饲料成本优化以及管理效率提升,行业整体养殖成本降低,使得养殖户在当前市场价格下仍能维持一定盈利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行业主动去产能动力明显不足。毕竟,对于养殖户而言,只要有利可图,就缺乏削减产能的积极性。
	 
	  在分析一季度存栏变化时认为,今年二季度存栏将延续一季度下降趋势。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预期行业会在二季度迎来被动去产能,即行业可能陷入亏损状态。当市场价格低于养殖成本,养殖户面临亏损压力时,为减少损失,往往会被迫削减产能,包括淘汰母猪、减少存栏量等。然而,实际情况与预期存在偏差。直至目前,行业依然保持微利,并未迎来预期中的被动去产能。
	 
	  面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呼吁规模头部企业自发主动调减母猪产能,尤其是严格限制新增母猪产能。以行业"一哥"牧原股份为例,二季度能繁母猪数量小幅下降5万余头。这一举措可视为主动调减母猪的积极行动,也标志着牧原股份由原来的产能扩张期进入产能稳定期。头部企业的这一转变,对整个行业的产能调控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有望引导行业逐步实现供需平衡。
	 
	  出栏与猪肉产量:数据背后的供需密码
	 
	  将2023年和2025年同期的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数据进行对比,市场供需状况便清晰呈现。从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以及上半年,当期生猪存栏量与生猪出栏量均低于2023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今年一季度猪肉产量却高于2023年,上半年猪肉产量对比2023年仅少0.4%。
	 
	  进一步分析发现,今年出栏总量较2023年低2.5%,但猪肉产量却基本持平。这一现象背后的关键因素在于,今年出栏体重显著增加,单体增重成功弥补了出栏数量的不足。2023年6月,生猪出栏胴体重为80.75,而2025年6月这一数据增长到82.47,增幅达2.13%。这种出栏体重的增加,反映出养殖端存在明显的压栏增重倾向。养殖户通过延长生猪养殖周期,增加生猪体重,以期在市场价格波动中获取更高收益。
	 
	  压栏增重倾向对猪价产生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今年上半年整体猪价比市场预期偏强的现象。当市场上生猪供应相对减少,而出栏体重增加时,猪肉实际供应量并未大幅下降,这使得市场供需关系相对稳定,从而支撑了猪价稳定。即使在持续增重后,市场降重负反馈同样未带来价格进一步崩塌,这也进一步说明总体存栏并不绝对过剩的事实。
	 
	  综合来看,今年养殖端微利状态进一步制约了行业大规模去产能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窄幅震荡贯穿全年或将成为市场常态。行业进入相对不应期,缺乏足够刺激因素打破当前市场格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市场将继续在供需相对平衡、价格窄幅波动状态下运行,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能繁母猪存栏分析:产能的晴雨表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产能的关键指标,其变化对整个生猪市场供应有着深远影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3月末为4039万头,二季度能繁母猪净增加4万头。与2024年末的4078万头相比,能繁母猪仍少35万头。
	 
	  从时间维度分析,一季度能繁母猪较去年底减少,背后有多方面原因。部分养殖群体基于对市场行情的判断,主动淘汰能繁母猪,以优化产能结构,降低养殖成本。2024年末能繁母猪存栏量相对较高,市场预期2025年生猪供应较为充裕,价格可能面临下行压力,这促使一些养殖户提前进行产能调整。
	 
	  而二季度能繁母猪微增反映出市场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尽管一季度未出现预期的猪价大跌,行业仍保持微利,这使得部分养殖户认为市场仍有一定盈利空间,从而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一些养殖户可能受短期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对未来市场走势过于乐观,进而做出增加产能的决策。
	 
	  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对未来生猪市场供应影响不容小觑。按照生猪生长周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通常会在10-12个月后反映到生猪出栏量上。如果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稳定或增加,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市场供应将相对充足;反之,如果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未来生猪出栏量也将随之减少,市场供应可能趋紧。
	 
	  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较去年底仍有一定差距,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市场供应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将保持相对稳定态势。但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受疫病、政策、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也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猪市场的供应和价格走势。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以及相关政策和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市场未来走向预测
	 
	  展望未来,生猪市场在价格、产能去化以及供需关系等方面的走向备受关注。从价格方面来看,考虑到当前养殖端微利状态以及行业产能相对稳定格局,未来一段时间内,猪价大概率仍将维持窄幅震荡态势。牧原股份等头部企业成本不断下探,已然重塑了行业的盈亏底线。2025年5月,牧原养殖成本降至12.2元/公斤,其成本优势极为显著,使得行业成本底从16元下移至14元。这意味着猪价在短期内跌破14元/公斤的可能性较小,而当猪价高于14元时,牧原单头盈利超200元,中小养殖户却仅能保本。
	 
	  从产能去化角度分析,虽然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较去年底有所减少,但二季度微增现象表明,产能去化进程并不顺利。若行业盈利状况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善,叠加政策对规模头部企业产能扩张的限制持续发力,预计未来产能去化趋势将会有所加强。随着大型集团猪企产能扩张受限,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望步入下行通道,企业也将更加聚焦于种群优化、提升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等生产效率指标。
	 
	  在供需关系上,供给端由于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相对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出栏量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需求端则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居民消费观念转变、牛肉等替代品价格影响等。尽管随着学校开学、中秋佳节临近等因素,需求端有望迎来边际改善,但总体需求增长幅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预计2025年全年,生猪市场仍将处于供略大于求状态,供需缺口基本抹平,这也将对猪价形成一定压制。
	 
	  未来生猪市场充满变数,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成本变化、政策动态以及供需关系调整,合理调整养殖和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风险。政策制定者也需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调控政策,以促进生猪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