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场夜店,酒店KTV女孩招聘

夜场招聘,夜店招聘,KTV招聘,酒店招聘

免费咨询:15196713510

全国城市

2025年8月18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时间:2025-10-31 05:04:45 栏目:信息 文章浏览:
加入收藏收藏数:

8月18日中国外三元猪价格震荡偏弱


  2025年8月17日,中国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市场价格下跌,全国均价为 13.88元/公斤,较昨日价格下跌0.22%。北方市场周末行情偏弱,多地屠企宰量维持窄幅调整,但供给端出栏量级增加,主要来自于放养公司及散户二育群体出栏意愿增强,拖累周末行情偏弱下行;头部企业大幅缩量应对,价格跌势有所收窄。周末南方市场猪价整体稳定,部分区域小幅上涨;供需两端情绪平稳,多地稳价走量为主。短期来看,猪价仍将维持震荡偏弱格局。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5年8月17日中国外三元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8月18日国内三元猪价格下跌


  2025年8月17日,中国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市场均价下跌,全国均价为13.49元/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47%。北方市场周末行情偏弱,多地屠企宰量维持窄幅调整,但供给端出栏量级增加,主要来自于放养公司及散户二育群体出栏意愿增强,拖累周末行情偏弱下行;头部企业大幅缩量应对,价格跌势有所收窄。周末南方市场猪价整体稳定,部分区域小幅上涨;供需两端情绪平稳,多地稳价走量为主。短期来看,猪价仍将维持震荡偏弱格局。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5年8月17日中国内三元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8月18日中国土杂猪价格震荡偏弱


  2025年8月17日,中国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市场均价下跌,全国均价为13.12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22%。北方市场周末行情偏弱,多地屠企宰量维持窄幅调整,但供给端出栏量级增加,主要来自于放养公司及散户二育群体出栏意愿增强,拖累周末行情偏弱下行;头部企业大幅缩量应对,价格跌势有所收窄。周末南方市场猪价整体稳定,部分区域小幅上涨;供需两端情绪平稳,多地稳价走量为主。短期来看,猪价仍将维持震荡偏弱格局。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5年8月17日中国土杂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2025年8月18日中国商品大猪市场行情综述


  2025年8月17日,中国主流市场出栏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加权日均价较昨日价格下跌,全国生猪出栏加权日均价13.77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27%。北方市场周末行情偏弱,多地屠企宰量维持窄幅调整,但供给端出栏量级增加,主要来自于放养公司及散户二育群体出栏意愿增强,拖累周末行情偏弱下行;头部企业大幅缩量应对,价格跌势有所收窄。周末南方市场猪价整体稳定,部分区域小幅上涨;供需两端情绪平稳,多地稳价走量为主。短期来看,猪价仍将维持震荡偏弱格局。今日全国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猪均价如下:1) 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13.88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22%;2)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3.49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47%;3)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3.12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22%。

图表:2025年8月17日中国出栏商品大猪综合日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2025年8月18日中国仔猪价格统计


图表:2025年8月17日中国仔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预警!非瘟+去产能,猪价下跌"无休止"!


  时光荏苒,8月国内,在国内生猪市场,去年8月份,外三元标猪报价涨至21.17元/公斤,猪价创下了全年新高。然而,今年8月份,猪价却创下了全年新低!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同样是8月份,猪价走势却大相径庭!

  据悉,去年8月份,由于产能去化处于兑现阶段,供应压力减轻,市场看涨中大猪前景,在压栏增重以及二育支撑下,猪价涨势前移,市场呈现超预期上涨的局面!但是,今年8月份,生猪产能处于兑现阶段,由于去年10-11月份母猪存栏增加至4080万头,理论来看,2025年下半年适重标猪供应处于高位,养殖端对于产能过剩担忧转强,市场看涨信心偏弱!

  且,进入8月份,南方地区持续高温以及潮湿天气,猪场面临严峻的疫病风险,此前,广西出现非瘟病例,这进一步加剧了养殖端恐慌心态,市场出栏情绪偏强!

  叠加,7月末以及8月中上旬,官方产能去化调控的背景下,母猪存栏计划调减100万头,且,生猪出栏均重也将控制在120公斤左右!受产能去化影响,目前,散户、集团以及二育出栏情绪偏强,市场标猪供应过剩态势凸显!

  因此,在供应压力下,虽然,近期,消费需求稳固回升,鲜品猪肉购销热度改善,且,下游白条购销积极性有所回暖,屠企订单回升,开工率小幅增加!但是,碍于高温天气,内销市场居民购销热度不佳,鲜品猪肉需求缺乏实质性增量,猪价仍面临供强需弱的压力!

  从最新消息了解,今天,南北地区,大厂出栏报价偏弱,河南地区大厂落价0.05元左右,广东大厂报价偏稳,南北主流散户猪场报价下调0.05-0.1元左右,市场延续稳中偏弱的局面!据数据显示,受屠企调价收猪,预计,8月18日,外三元瘦肉型标猪价格出栏均价在14.75元/公斤,后市关注购销情绪的变化!


生猪去产能、非瘟"抬头",猪价"单边"下跌!


  跌了,跌了,猪价报复性下跌!进入8月中旬,近期,国内猪价呈现"单边下降"的走势,猪价重心持续走弱,国内标猪均价跌至13.78元/公斤,相比月初,猪价下降超3.6%,标猪均价降入"6元时代"!目前,国内生猪育肥,主流5.5-6个月前外购仔猪育肥亏损超200元/头,而自繁自养头均利润也减至11元左右,不过,部分集团猪企完全成本控制较好,当前出栏利润在200元/头左右!

  目前,生猪市场供需矛盾集中在供应过剩以及需求承接不足,市场面临产销错配的压力!

  一方面,在供应端,基于母猪存栏处于高位,去年11月末母猪存栏4080万头,本月,适重标猪供应水平显著增加,集团猪企月均出栏计划1322万头,环比增加5.26%!且,受前期养殖端控重出栏,二育逢低入场,本月,生猪出栏有叠加效应,近期,南方多地猪病风险增加,广西出现一例非瘟后,市场情绪谨慎,养殖端落袋而安心态偏强,社会面以及集团猪企有明显减重出栏情绪,适重标猪供应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在需求端,目前,消费边际利好缓慢兑现,下游白条购销需求逐步回升,受学生返校周期临近,升学宴以及谢师宴增多,餐饮消费改善,且,居民出游积极性增加,旅游消费有望改善,鲜品猪肉购销积极性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副高影响,高温持续,内销市场,居民家庭购销积极性一般,消费需求增量有限,部分屠企收毛白价差不足,标猪上量宽松,屠企仍有压价的心态!

  因此,在供需博弈下,目前,适重生猪供应充足,养殖端压栏增重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官方政策性调控下,养殖端减重出栏情绪偏强!而需求承接不足,鲜品猪肉购销增量有限,下游市场二育入场缺乏明显的积极性,市场对于标猪承接不足!生猪市场扔扔面临产销错配的压力!

  受供需博弈,预计,8月18日,外三元瘦肉型标猪出栏均价在13.75元/公斤,后市关注集团猪企出栏变化以及二育入场情绪,屠企开工率的变化,个人预估,8月中旬,猪价短暂弱稳后,进入下旬,随着屠企备货积极性回升,猪价重心或有偏强的契机!


8月成交遇冷,冻品猪肉年底难迎反转?


  一、8月冻品猪肉市场:备货期遇冷,价格延续低迷   (一)进口冻品:价格趋稳但分化显著2025年8月上旬,进口冻品价格步入窄幅震荡阶段。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截至8月13日,分割品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进口前肘均价为17417元/吨,与上月同期持平;颈骨价格为10167元/吨,较上月同期下降0.81%;肋排价格达32417元/吨,微幅上涨0.46%;猪头价格为12083元/吨,下跌0.68%。高端产品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带骨肋排、猪蹄等餐饮常用品类价格较为坚挺,这反映出下游对于冻品原料的结构性需求依然存在。然而,整体进口量同比下降5%,表明进口商对后市信心不足,在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其选择谨慎把控进货量。   (二)国产冻品:价格普跌,鲜冻价差收窄至"临界点"   受国产鲜猪肉低价的抑制,屠宰企业为实现去库存被迫降价。主力产品跌幅较为明显,二号肉价格为19550元/吨,下跌5.07%;四号肉价格为19788元/吨,下跌5.35%,均创下6个月以来的新低;带皮五花价格为20417元/吨,下跌1.08%;肋排价格为39857元/吨,下跌0.36%。鲜冻价差缩小至1元/公斤以内,鲜品二号肉均价为20元/公斤,与冻品仅相差0.55元/公斤,冻品的价格优势几乎丧失殆尽。这使得下游采购方更倾向于采购新鲜猪肉,冻品的替代性大幅减弱。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在购买时往往更愿意多支付少量资金选择更新鲜的猪肉。   二、三大核心矛盾:供需两淡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供应端:库存压力与出货周期博弈   历史库存消化进程缓慢,尽管2025年初冻品库容率降至18.93%,同比降低3个百分点,但8月企业库存仍高于年初10%。进口商及屠宰场面临着"高成本囤货与低价格出货"的两难困境,其挺价能力被削弱。进口政策边际收紧,在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牛肉加征关税后,部分进口商转向猪肉采购,致使7月进口额微增0.1%。但实际消费端并未形成增量,反而加剧了国内供应过剩的预期,市场上猪肉供应进一步增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二)需求端:"金九银十"备货失效,终端采购谨慎   下游按需采购成为主流模式,食品加工厂、餐饮企业一改往年批量囤货策略,采取"随用随采"模式。8月冻品订单量同比下降12%,部分企业表示"鲜品采购占比已提升至70%"。消费分级现象加剧,高端餐饮对于冻品肋排、牛柳等需求稳定,甚至有5%的增长幅度,但大众餐饮受猪肉低价冲击,转向鲜品采购,导致冻品整体需求结构失衡。大众餐饮更注重成本和食材新鲜度,在鲜品价格优势明显时,会果断选择鲜品。   (三)成本端:鲜冻倒挂倒逼冻品价格下行   鲜品价格持续处于低位,生猪均价为13.83元/公斤,约合6.91元/斤,带动鲜猪肉批发价为19-20元/公斤,而冻品生产成本,包含仓储、运输等费用,普遍在20元/公斤以上,部分企业已出现倒挂亏损现象。屠宰企业被动去库存,为缓解现金流压力,中小型屠宰场降价幅度达5%-8%,进一步拉低市场报价,形成"降价→观望→再降价"的恶性循环。企业降价旨在吸引更多买家,但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导致价格不断走低。   三、后市展望:供需两淡格局难改,年底或现阶段性小涨   (一)短期(8-11月):价格承压,难破"稳中趋弱"基调   供应端压力尚未解除,进口商因国际肉类价格处于高位,巴西猪肉价格上涨4%,从而减少采购量,国内屠宰场主动入库意愿较低,6-8月库存增量不足5%,但现有库存仍需3个月时间进行消化。需求端缺乏有效刺激,学校开学、中秋备货仅带来短期脉冲式需求,难以改变冻品在鲜品替代下的弱势地位。预计9-11月均价环比将再下跌1%-2%。由于市场需求缺乏明显的增长动力,冻品价格难以回升。   (二)年底(12月):春节备货或催生低位反弹   节日效应将拉动货物流通,12月下游为春节提前备货,冻品走货量或增加15%-20%,带动价格小幅反弹,预计涨幅为2%-3%,但涨幅主要限于优质分割品,如肋排、猪蹄等。从长期来看,拐点尚未到来,2025年生猪出栏量预计达7.5亿头,鲜品供应充裕,冻品难以获得趋势性机会。2026年上半年仍需依赖产能去化,若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将有助于缓解市场压力。只有产能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有效调整,冻品市场才有好转的可能。   四、从业者应对策略:控库存、抓结构、防风险   (一)经销商:以销定采,聚焦差异化产品   减少常规品囤货量,对于二号肉、四号肉等大路货,按15天周转量进行采购,避免资金占用;增加带骨类、内脏类产品,如猪肚、猪心等的库存,以满足餐饮细分需求。开拓社区团购渠道,借助拼多多、美团优选等平台,将冻品分割为小包装,每份500g,以"性价比+便利性"对抗鲜品冲击,溢价空间可达10%。通过社区团购平台,可扩大销售范围,提高产品销量。   (二)屠宰企业:优化库存结构,对接深加工   主动淘汰低效库存,对储存超过6个月的冻品,如猪头、颈骨等进行降价甩卖,回笼资金并投入到短保质期的冰鲜产品生产中,其毛利可高出15%。与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预制菜厂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定制化生产调理品原料,如肉馅、肉片等,可锁定3%-5%的稳定利润。与预制菜厂商合作,能够保证产品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利润来源。   (三)投资者:关注政策与成本双信号   在政策层面,跟踪农业农村部冻肉收储启动节点,当库存低于15%时可能启动托市,同时关注进口关税调整情况,如拟对东南亚冻品降税5%对价格的短期影响。在成本端,若玉米、豆粕价格回落5%以上,冻品生产成本或下降,可博弈阶段性反弹;反之,需警惕成本支撑失效导致的价格进一步下探。政策和成本的变化均会对冻品市场价格产生重要影响,投资者需密切关注。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   2025年的冻品猪肉市场,正经历"去泡沫化"的深度调整,从依赖价格波动的投机时代,逐步转向比拼库存管理、渠道效率的价值竞争时代。对于从业者而言,与其期待市场普涨,不如深耕细分品类,如高端冻品、功能性肉类;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前正是逢低采购家庭储备肉的良好时机。当市场回归理性,唯有"精准定位需求+严控运营成本"的市场参与者,才能在冻品行业的新一轮洗牌中抢占先机。(数据支持:卓创资讯、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

生猪出栏量同比激增16%!量增价跌背后,猪企如何破局?


  一、数据透视:头部猪企高速扩张,行业分化态势加剧   (一)出栏量普遍增长背后的"规模竞赛"   截至8月13日,17家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前7个月销售数据一经披露,便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从数据中可清晰看出,头部企业的扩张步伐依旧强劲。牧原股份以4474.9万头的出栏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长16%,这意味着牧原平均每天向市场输送超过21万头生猪,其规模优势极为显著。温氏股份同样表现突出,前7个月累计出栏2109.67万头,同比增幅达26%。在温氏的出栏量构成中,合作农户模式发挥关键作用,贡献了超90%的出栏量,这种轻资产扩张模式赋予温氏在市场竞争中更大的灵活性与成本优势。立华股份实现爆发式增长,前7个月累计出栏109.51万头,同比激增96%,成为行业内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从整体市场来看,12家披露数据的企业合计出栏量达8801万头,同比增长20.2%,规模化养殖的市场占有率突破25%。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行业规模化进程加速,也预示着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愈发凸显。   (二)量增价跌的"冰火两重天"局面   然而,出栏量的大幅增长并未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利润增长,反而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以牧原股份为例,7月商品猪均价为14.30元/公斤,同比下跌21.86%,尽管出栏量可观,但销售收入增速仅为18.84%,远低于销量增速,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温氏股份情况类似,生猪销售均价为14.58元/公斤,同比下降23.06%,若不是肉鸡业务表现出色,占营收比重达32%,有效平衡利润,温氏的业绩恐更为严峻。   从行业整体盈利情况分析,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8月第1周生猪自繁自养的盈利仅为89.01元/头,与去年同期相比暴跌73%。中小散户的处境更为艰难,盈利空间被压缩至50元/头以下,在成本高企和价格低迷的双重挤压下,生存压力巨大。   二、深层矛盾:产能过剩与周期博弈的双重压力   (一)产能"堰塞湖"对价格弹性的压制   当前生猪市场面临产能过剩的严峻问题,犹如高悬的"堰塞湖",对价格形成强大压制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4043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7%。这一数据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压力。按照生猪生长周期推算,这意味着2026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可能增加4%。与此同时,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创下历史新高,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生猪市场陷入"供给过剩-价格低迷-被动去化"的恶性循环。农业农村部在7月召开的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目标,试图通过政策手段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然而,卓创资讯指出,当前行业PSY(每头母猪年供仔猪数)已从24头提升至26头,母猪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种效率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去产能效果,使得短期价格仍难以摆脱"下跌易上涨难"的困境。即使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所减少,但由于每头母猪提供的仔猪数量增加,市场上生猪供应量并不会明显下降,价格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支撑。   (二)成本管控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要素   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管控已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要素。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构筑起坚固的成本护城河。牧原股份便是典型代表,通过深度应用智能化养殖技术,将成本降至12.4元/公斤,相比行业均值低1.6元。在牧原的智能化养殖场中,传感器实时监测猪舍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自动投喂系统根据猪的生长阶段精准投放饲料,不仅提高养殖效率,还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饲料浪费。   温氏股份采用的"公司+农户"模式也展现出独特成本优势。这种模式下,温氏将养殖环节外包给农户,自身专注于种苗繁育、饲料供应和技术服务等核心环节,从而降低固定资产投入,管理成本较自养模式低20%。而且,通过与农户的紧密合作,温氏能够更好地控制养殖规模和成本,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然而,中小散户的处境截然不同。由于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同比上涨15%,养殖成本攀升至14.5元/公斤,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据统计,500头以下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15%,部分散户甚至被迫转型。在四川等地,一些散户另辟蹊径,发展特色养殖,通过打造"生态猪肉""有机认证"等产品,成功实现20元/公斤的溢价,在困境中寻得一线生机。   三、企业分化:龙头扩张与中小出清   (一)龙头"逆周期"扩张的底层逻辑   在当前生猪市场中,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凭借独特发展模式,在逆境中实现扩张。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调拨网络,大幅降低仔猪流通成本,降幅达15%。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仔猪市场竞争力,还使牧原在种猪业务上成绩显著,毛利率高达25%。2025年前7个月,牧原的仔猪销量达到110.6万头,这背后是牧原强大的养殖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在养殖过程中,牧原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精准控制每头猪的饲料投喂量和生长环境,确保仔猪健康成长,提高仔猪品质和成活率。   温氏股份采用"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扩张模式,与5.6万户合作农户紧密合作。7月出栏的316.48万头生猪中,90%来自合作农户。这种模式使温氏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价格和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养殖规模。而且,通过与农户合作,温氏将养殖环节风险分散,避免重资产模式下的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同时,温氏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户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实现公司与农户互利共赢。   凭借"全产业链纵深+轻资产扩张"模式,牧原和温氏在价格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依然保持市占率提升。牧原的生猪销量占上市猪企总量的1/7,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温氏则凭借"生猪+肉鸡"双轮驱动模式,增强抗周期能力。在生猪价格下跌时,肉鸡业务能为公司带来稳定收入和利润,平衡公司业绩波动。   (二)中小企的"突围"与"退场"   在头部企业不断扩张的同时,中小企面临严峻生存考验,它们在市场中奋力"突围",有的成功找到发展新路径,有的则无奈"退场"。   区域强企通过差异化竞争在市场崭露头角。立华股份深耕长三角地区,在该地区建立15个养殖基地,覆盖上海、浙江60%的终端市场。立华股份凭借对区域市场的深入了解和优质产品,实现肉猪均价14.75元/公斤,高于全国均价2%。在养殖过程中,立华股份注重生态养殖,采用绿色饲料和科学养殖方法,使猪肉品质更优良,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   东瑞股份依托供港优势,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7月供港生猪占比达40%,其均价较内地高出10%。东瑞股份严格按照供港标准进行生产,从种猪选育、饲料供应到养殖管理,建立一套严格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供港生猪品质和安全。而且,东瑞股份利用港币结算优势,在人民币贬值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公司利润空间。   然而,并非所有中小企都如此幸运。新希望、傲农生物等企业正处于艰难调整期。新希望主动收缩产能,将出栏目标降至1800万头,并淘汰3000家低效农户。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新希望成功将PSY提升至28头,提高养殖效率。同时,新希望加大在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方面投入,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养殖流程,降低养殖成本。   傲农生物因债务危机陷入困境,母猪存栏从120万头降至70万头,7月出栏量同比暴跌39%。为缓解现金流压力,傲农生物甚至被迫提前抛售50公斤以下的仔猪。在债务压力下,傲农生物资金链紧张,无法投入足够资金用于养殖设施更新和技术升级,导致养殖效率下降,市场竞争力减弱。   四、政策解码:从"规模竞赛"到"效率革命"   (一)产能调控的精准施策   面对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实施一系列精准政策,旨在引导行业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变。其中,"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政策尤为关键,试图重新平衡市场供需关系。   限制二次育肥是政策的重要举措。二次育肥通过人为延长养殖周期,扰乱市场正常供需节奏,增加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当二次育肥户集中补栏时,市场生猪供应量阶段性减少,引发价格上涨;集中出栏时,又导致市场供应过剩,价格暴跌。为遏制这种现象,多家头部猪企响应政策号召,暂停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牧原股份通过严格销售流程管控,利用买方用途发票等方式,精准判断生猪用途,确保不流入二次育肥环节;新希望则对商品猪只开屠宰类检疫票,从源头上切断二次育肥渠道。   控制出栏体重也是政策重点。过度压栏是导致阶段性供应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养殖户为追求更高利润,过度延长生猪饲养时间,导致出栏体重过大,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会在短期内集中投放大量超重生猪,造成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为避免这种情况,政策明确要求控制肥猪出栏体重,引导养殖户按最佳料肉比体重销售。一些地区发布出栏体重参考数据,为养殖户提供科学指导。头部企业积极响应,牧原股份7月肥猪出栏均重已降至125.28公斤,较6月下降2.55公斤,较5月份下降4.75公斤,并计划逐步降至120公斤以下。降低出栏体重,既能减少后期猪肉供应量,缓解市场压力,又能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种业创新是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农业农村部提出加快建立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猪种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生猪种业自主创新,支持生猪种业企业做优做强。目标是到2026年,实现自主育种占比超80%,从源头上提高生猪品质和生产效率。目前,我国在种业创新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一些企业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蓝耳病猪种,提高生猪抗病能力,降低疫苗成本。种业创新不仅能提高生猪生产性能,还能减少对国外种源依赖,保障国家种源安全。   卓创资讯分析显示,若2025年8月启动去产能,按照生猪10个月生长周期推算,10个月后(2026年6月)生猪出栏量有望见顶回落。届时,市场供需关系将改善,猪价波动幅度或收窄30%。政策实施将有助于稳定市场价格,减少养殖户经营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未来行业的"三三制"新生态构想   在政策引导下,业内提出"30%头部企业控产能、30%特色养殖补缺口、40%中型农场保灵活"的"三三制"格局设想,为未来生猪行业发展描绘新蓝图。   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凭借强大技术实力、资金优势和完善产业链布局,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通过"期货+订单农业"创新模式,有效平滑价格波动。牧原股份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未来销售价格,降低价格风险;同时,与大型商超、餐饮企业签订长期订单,确保稳定销售渠道。这种模式保障企业稳定收益,为市场提供稳定供应。据统计,牧原股份通过期货市场规避的价格风险达总销售额的15%,有效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中小散户通过转型特色养殖,在市场找到新生存空间。一些散户转向"生态养殖""托管代养"等模式,满足市场对多元化产品需求。在四川、云南等地,一些土猪养殖户通过打造"生态猪肉""有机认证"产品,成功将售价提升至20元/公斤以上,较普通猪肉溢价40%。这些特色产品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盛,为养殖户带来可观收益。还有一些散户选择"托管代养"模式,将养殖环节委托给专业养殖公司,自己专注于销售等环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上海钢联分析师杨志远指出,这种"三三制"结构既能抵御周期风险,又能满足多元化需求。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高,高端市场对有机猪肉、土猪肉的需求年增20%,为特色养殖留下广阔发展空间。中型农场凭借灵活经营模式,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养殖规模和产品结构,为市场提供灵活供应。这种分层互补格局,将使生猪行业未来发展更稳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后市展望:在"去产能"中寻求确定性   (一)短期:价格仍面临压力,四季度或现反弹   8月生猪市场价格已跌破14元/公斤关键心理价位,屠宰企业趁机压价,养殖端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然而,随着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临近,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   院校开学和腌腊季的到来,将成为拉动需求的两大重要因素。院校开学后,食堂对猪肉采购量大幅增加;腌腊季是猪肉消费传统旺季,消费者对猪肉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据行业数据统计,这两个时期需求端环比提升可达15%。与此同时,养殖端为减轻四季度栏位压力,会加速出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供应压力。   卓创资讯分析师邹莹吉预测,10月后猪价有望迎来反弹,价格或回升至15-16元/公斤。这一预测基于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入分析和历史数据研究。过去市场走势表明,每逢重要节日和消费旺季,猪价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上涨。而且,随着政策对产能调控逐步生效,市场供需关系将改善,为猪价反弹提供有力支撑。   (二)长期:从"周期之困"迈向"价值重构"   从长期看,生猪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从单纯"拼规模"逐步转向"拼效率、拼成本、拼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储备和全产业链布局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牧原股份为例,其一直致力于降低养殖成本,目标是将成本降至12元/公斤。为实现这一目标,牧原不断加大在智能化养殖技术方面投入,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对猪舍环境精准控制,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疾病发生率。同时,牧原加强对种猪选育和改良,提高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质量,从源头上降低养殖成本。   温氏股份在种猪技术上取得显著突破,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30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得益于温氏在种猪选育、营养调控和疫病防控等方面持续创新。通过精准营养配方和科学养殖管理,温氏不仅提高种猪繁殖效率,还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立华股份通过"养殖+屠宰+深加工"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从养殖到餐桌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养殖环节,立华注重生态养殖,采用绿色饲料和科学养殖方法,确保猪肉品质和安全;在屠宰环节,立华引进先进屠宰设备和工艺,提高屠宰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深加工环节,立华开发多种猪肉制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华安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降至3950万头合理区间,2026年生猪价格有望回升至16-18元/公斤。这一价格回升将使行业ROE(净资产收益率)从当前8%提升至15%。届时,行业将迎来新发展机遇,实现从"周期之困"到"价值重构"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军者,引领行业朝着更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结语:猪周期下的企业生存策略   前7个月的数据,既是龙头企业扩张成果的体现,也是行业洗牌的预兆。当产能过剩成为常态,唯有牢牢把握成本优势、紧跟政策导向、满足消费新需求的企业,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立足。对于投资者而言,相较于追逐短期价格波动,更应关注那些在育种技术、养殖效率、市场口碑等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毕竟,猪价存在周期性波动,而企业价值的创造具有持续性。未来三年生猪行业是否会诞生"万亿市值"企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见解。(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上市公司公告、卓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