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中国当提款机?中国每年给世卫缴上亿会费,但自打美国今年1月宣布退出后,世卫就三天两头喊没钱,就在3天前,这组织还建议各国明后年会费涨20%,这摆明了是想让别人替美国补窟窿? 美国一退群,世卫就开始喊“没钱”,这巧得让人不由得怀疑,难不成又想伸手向中国要? 中国年年上亿地交着会费,如今美国一走,世卫居然提议会费涨价20%,这算盘打得也太响了。 美国一走,世卫就“掉链子”了,2025年1月,特朗普政府正式宣布退出世卫组织,直接撂下了将近10亿美元的窟窿,包括2.6亿的会费和近7亿的自愿捐款。 本来,这笔钱是世卫预算的“顶梁柱”,现在人不在了,钱也没了,世卫的全球项目、疫情预警、应急救援统统面临资金难题。 更麻烦的是,美国不只是最大会费国,还是最大的自愿捐款来源。如果说会费是“基本工资”,那自愿捐款就是“奖金池”。 现在奖金没了,工资也缩水,世卫只能硬着头皮砍预算,原本计划的53亿美元被缩成42亿,直接砍掉21%。可就算这样,还是差将近6亿美元。 这时候,世卫组织出了个办法:让其他成员国多掏钱,怎么多掏?直接上20%的会费涨幅,听起来公平,其实就是让谁还在群里,谁就搭把手把美国“欠的账”给补上,这不就等于,美国退了群,锅却要中国来背? 中国的态度说得很清楚:支持多边合作,但不接“甩锅”的活,中国如今是世卫的第二大会费国,每年贡献超过15%的会费,金额早就上亿,按世卫的缴费公式,这已经是基于中国经济体量的合理分摊。 可现在会费一涨就是20%,你说合理吗?在经济放缓、全球压力加剧的当下,让各成员国掏更多的钱,尤其是让中国再多掏一大笔,这种玩法显然站不住脚。 中国代表在世卫大会上就明确提出反对,理由是不能因为一个国家退群,就让其他守规矩的国家来擦屁股。 而且,世卫组织的问题从来不只是“钱不够”,更是“依赖太重”,几十年来,世卫的资金架构过分依靠美欧大国,一旦有人撤资或者退群,全系统就摇摇欲坠。这种结构,注定脆弱。 不过,中国也不是撂手不管的那种,在反对不合理涨价的同时,中国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出手”:自愿捐款。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不是不愿意出钱,而是不愿意被当成提款机,会费是制度性义务,自愿捐款则是责任与担当的体现,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我们支持全球卫生合作,但不接受不公平的规则设计。 这也正好凸显出中美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观,美国选的是“退群不管”,一拍屁股走人;中国选的是“讲理出力”,该说的不含糊,该做的也不含糊。这种对比,谁负责任,一目了然。 不仅如此,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远远不止一张支票,前几年中国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向全球提供了22亿剂疫苗,其中超过700万剂是通过世卫主导的COVAX机制无偿捐赠的。 除了疫苗,中国还通过“健康丝绸之路”项目,帮发展中国家建医院、培训医生、完善公共卫生系统。 这不是“砸钱”作秀,而是实打实的全球合作,而且这种合作,是可持续的、结构性的,而不是一次性的救火。 从这场会费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得更远:全球治理不能靠“谁出钱多谁说了算”,也不能容忍“谁不出钱就甩锅走人”,公平、合理、可持续,才是长久之策。 中国的立场和做法,实际上是在推动全球卫生体系的“再平衡”,既不做冤大头,也不做局外人,支持改革,但不接受“被动买单”,这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该有的姿态。 而世卫组织,也该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该把鸡蛋放在更多的篮子里,是不是该优化一下预算结构,是不是该在规则设计上更透明、更公平。 不能一出事就盯着能掏钱的国家,要想长久,就得让所有成员国都有参与感、认同感和责任感。 说到底,中国不是不愿出钱,而是不愿被套路,国际组织不是谁的提款机,也不是政治博弈的舞台。 规则要讲理,责任要对等,合作要有方向,这场风波,提醒的不只是世卫,更是整个国际体系。 中国已经表明态度:我们支持规则,但不接受不公,我们愿意合作,但不接受背锅,谁制造的问题,谁来解决,这才是现代国际秩序该有的模样。 信息来源: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