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说为什么单靠击溃敌人若干前沿部队,并不足以结束冲突。第一,战争的延续往往来自后勤与补给。 即便你把前线某个师团打散,只要对手的补给线、后方兵力仍能运转,新的兵力就会补上来,战争就会像拉链一样一段段被拉回去。 第二,情报与态势感知决定了能不能打到“点”上。没有精准的情报,所谓的围歼只会变成大范围的消耗战,误伤、散兵和小规模巷战接踵而至。 第三,兵力分散会削弱你的冲击力。把兵力切成许多小块去占领城镇、守住前线,看似控制了更多地面。 但实际上你失去了在某一点集中优势兵力、给予对方致命一击的能力。结果就是耗费大量弹药与人员,战线拉长,双方陷入你来我往的磨耗。 中国解放战争中的歼灭战给我们的启示并非简单模仿当年的战术细节,而是提供一种战略思维,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局部压倒性力量、切断对方的战术与战略联系,然后在短时间内把对方主要战斗力消灭或俘获,从而使敌方失去继续大规模抵抗的能力。 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集中”和“速决”,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效果,而不是拖成长期消耗。把这个思路搬到现代高强度冲突中,需要结合信息化、空天力量和经济、政治等多维度因素来构建。 把思路说清楚后,可能有人会问,那俄军能不能照着这个思路去做?理论上可行,但现实复杂。 现代战争有更多变量,空中与远程精确打击、电子战、卫星侦察、国际干预与经济制裁、以及城市化带来的战斗复杂性。这些都会干扰任何单一战法的效果。 所以,借鉴“歼灭战”思路,先要做的是把战略目标与手段匹配起来,不是盲目追求灭掉对手的每一个编制。 而是选择那些能改变战局的关键目标,敌方能否持续组织反攻、能否维持补给、指挥链能否瘫痪。这些决定了战争能否被快速终结。 此外,政治与舆论也是战争能否结束的重要变量。哪怕在战场上取得局部的歼灭性胜利,如果国际社会反应强烈、对手通过外部援助迅速恢复,胜利也可能被淹没在新的对抗中。 解放战争时期,军事胜利往往伴随着政治工作,稳住后方、争取民心、削弱对方抵抗意志。现代冲突同样需要综合施策,单靠武力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讲到这里,也要提醒:倡导“集中兵力、歼灭主力”并不是在美化战争或无视战争的代价。任何一场军事行动都伴随巨大的人员伤亡与人道危机,现代社会对平民伤亡、基础设施破坏、能源与粮食安全极为敏感。 更重要的是,核威慑、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全球经济耦合,使得任何激进的军事决策都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因此,军事策略必须与外交、经济和法律考量结合,务求把冲突控制在可管理范围内,最终导向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解决方案。 从更务实的角度看,若一个国家想把战果变为战略性结束,它需要做到几件事:第一,明确战略目标,是夺回地盘、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还是通过战术压力迫使对方谈判?目标不同,手段就不同。 第二,确保情报与态势感知领先,只有知道对方的主力在哪里、补给如何运转,才能做出集中打击的决策。 第三,保持兵力与火力的集中能力,而不是无限扩张战线;有时候适度退让以保存实力,之后再集中打击,是更聪明的选择。 第四,配合政治攻势,争取国际舆论和周边中立方的理解与缓冲,减少外部援助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战术成果转换为政治成果的可能。 最后要说的是,历史经验值得借鉴,但不是教条。每场战争的背景、技术、国际环境都不相同,把经典战法照搬到现代并非万无一失。 对俄乌冲突这样的现代战争而言,学习“歼灭战”的精髓,集中优势兵力、速决打击、切断敌方恢复能力、并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是有意义的,但同时必须承认现代战争的复杂性与风险。 光是把敌人赶走算不得胜利;要想把胜利变成和平,必须把战术、后勤、情报与政治联动起来,做到既能迅速打击对手的主力,又能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上形成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战争才可能真正走向结束,而不是陷入无休无止的拉锯。
